企业形象设计(Corporate Identity Design,简称 CI 设计)是通过系统化、标准化的视觉符号、行为规范与理念传递,塑造企业独特、统一且可被识别的整体形象,核心目标是增强企业辨识度、建立受众信任并传递企业价值观。其体系并非单一的视觉设计,而是涵盖
理念层(MI)、行为层(BI)、视觉层(VI) 三大核心板块的完整系统,三者相互支撑,共同构成企业形象的 “灵魂、行为与面孔”。
企业形象设计:
一、理念识别系统(Mind Identity,简称 MI):企业形象的 “灵魂”;
理念识别是企业形象的核心与根基,定义了 “企业是谁、追求什么、倡导什么”,是行为层和视觉层设计的
思想依据。它回答了企业的 “内在逻辑”,决定了形象的一致性与独特性。
1. 企业核心价值观:
企业生存与发展的 “精神准则”,是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,直接影响企业决策与行为。
示例:阿里巴巴 “客户第一,员工第二,股东第三”、华为 “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”、京东 “客户为先,诚信至上”。
作用:不仅是对外传递的理念,更指导企业内部管理(如员工考核、服务标准),避免 “理念与行为脱节”。
2. 企业使命与愿景:
企业使命:明确企业 “存在的意义”,即 “为谁创造价值、解决什么问题”。
示例:腾讯 “科技向善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”、农夫山泉 “为消费者提供天然、健康的饮用水”。
企业愿景:描绘企业 “长期目标”,即 “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”。
示例:小米 “和用户交朋友,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”、百度 “成为最懂你的人工智能公司,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与创造”。
3. 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:
企业精神:体现企业的 “精神气质”,通常简洁有力,如 “创新、务实、拼搏”(格力)、“追求极致,持续创新”(字节跳动)。
经营理念: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 “方法论”,如 “品质为王,效率优先”(丰田精益生产理念)、“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快速迭代产品”(互联网企业常见理念)。
4. 企业口号(Slogan):
浓缩理念的 “传播符号”,需简洁、易记、有感染力,同时传递企业核心价值,是理念层对外输出的重要载体。
示例:海尔 “真诚到永远”(传递服务理念)、李宁 “一切皆有可能”(传递品牌精神)、美团 “帮大家吃得更好,生活更好”(传递使命)。
二、行为识别系统(Behavior Identity,简称 BI):企业形象的 “行为表现”;
行为识别是理念层的 “落地实践”,通过规范企业内部管理、员工行为与外部营销活动,让受众从 “行动” 中感知企业形象。它分为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两大维度,是 “看得见的企业动作”。
1. 内部行为识别:规范 “企业对内的管理与员工行为”
聚焦企业内部运营,确保员工行为与企业理念一致,形成统一的 “内部形象”,常见内容:
组织与管理制度:
明确企业架构(如部门设置、岗位职责)、决策流程(如项目审批机制),体现 “高效”“规范” 等理念(如互联网企业的 “扁平化管理” 对应 “创新、灵活” 理念)。
制定员工管理制度:考勤、绩效考核、晋升机制(如华为 “以奋斗者为本” 对应 “绩效导向的晋升体系”)、奖惩规则,确保管理逻辑与理念匹配。
员工行为规范:
日常行为:如着装规范(金融企业员工穿正装体现 “专业”,互联网企业穿休闲装体现 “活力”)、办公礼仪(接待客户的话术、沟通态度)、会议纪律(是否准时、发言规则)。
服务技能:针对客户接触类岗位(客服、销售、门店员工),制定服务标准(如客服 “30 秒内响应”“使用礼貌用语”,门店员工 “主动问候客户”)。
员工培训:定期开展理念培训(让员工理解企业价值观)、技能培训(提升服务 / 业务能力),确保员工行为 “知行合一”。
内部文化建设:
文化活动:如年会、员工生日会、团队建设(团建)、创新大赛,增强员工归属感(如阿里 “阿里日”、字节跳动 “ByteDay”)。
文化载体:内部期刊、公告栏、企业内网,传递企业动态与理念(如内网发布 “员工榜样故事”,强化 “拼搏” 理念)。
福利体系:如员工体检、带薪年假、股权激励,体现 “员工为本” 的理念(如腾讯 “安居计划”、字节跳动 “住房补贴”)。
2. 外部行为识别:规范 “企业对外的活动与互动”;
聚焦企业与外部受众(客户、合作伙伴、社会公众)的接触点,通过统一的行为传递企业形象,常见内容:
市场营销行为:
产品策略:产品研发、定价、包装,需匹配企业理念(如 “环保理念” 的企业推出可降解包装、“高端定位” 的企业定价高于竞品)。
促销与推广:活动形式、广告内容需符合企业形象(如 “公益理念” 的企业通过 “买产品捐公益” 活动推广,而非低俗促销;“科技定位” 的企业广告侧重技术亮点)。
渠道选择:如高端品牌选择线下专柜、奢侈品展会,大众品牌选择商超、电商平台,渠道调性与企业定位一致。
客户服务行为:
服务流程:客户咨询、购买、售后的全流程规范(如苹果 “Genius Bar” 线下服务、京东 “211 限时达” 物流服务),体现 “客户至上” 理念。
客户反馈机制:如设立 400 客服热线、在线反馈入口、定期客户调研,快速响应客户需求(如海底捞 “不满意就免单” 的反馈处理机制)。
客户关系维护:如会员体系(积分、专属权益)、节日问候(短信 / 邮件祝福),增强客户粘性(如星巴克 “星享卡”、航空公司 “常旅客计划”)。
公共关系行为(PR):
媒体互动:定期发布企业新闻(如新品发布、公益成果)、接受媒体采访,传递正面形象(如华为通过技术发布会传递 “科技实力”)。
公益活动:参与慈善捐赠、环保项目、社区服务,体现企业社会责任(如腾讯 “99 公益日”、字节跳动 “乡村教育扶持计划”)。
危机公关:当企业出现负面事件时,按规范流程回应(及时发声、承担责任、提出解决方案),减少对形象的损害(如海底捞 “老鼠门” 事件的快速道歉与整改)。
合作伙伴互动:
合作规范:与供应商、经销商的合作协议中,明确双方需遵循的原则(如 “诚信合作”“质量优先”,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环保标准的原材料)。
合作活动:联合合作伙伴开展推广(如品牌联名活动)、共同参与公益,传递 “共赢” 理念(如故宫文创与农夫山泉联名推出 “故宫瓶”)。
三、视觉识别系统(Visual Identity,简称 VI):企业形象的 “视觉面孔”;
视觉识别是企业形象最直观、最易被感知的部分,通过标准化的视觉符号(如 Logo、色彩、字体),将理念层与行为层的核心信息转化为 “可看见的设计”,确保受众快速识别并记忆企业。其内容与 “品牌视觉设计” 高度重合,但更侧重 “企业整体形象”(而非单一品牌),具体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:
1. 视觉基础系统:定义 “企业视觉的规则”;
是所有视觉设计的 “标准手册”,确保不同场景下视觉统一,核心内容包括:
企业标志(Logo):企业的核心视觉符号,分为文字 Logo(如 “中国电信”)、图形 Logo(如 “中国银行铜钱图形”)、组合 Logo(如 “工商银行图形 + 文字”),需符合企业理念(如科技企业 Logo 多用几何图形,传统企业 Logo 多用传统纹样)。
标准色彩系统:企业专属色(主色 + 辅助色),如中国红(国家电网)、蓝色(工商银行)、绿色(中国邮政),传递企业气质(红色显活力,蓝色显专业)。
标准字体系统:企业所有文字(Logo、宣传语、合同)使用的字体,分为品牌字体(Logo 专用)和正文字体(日常办公用),确保易读性与一致性。
辅助图形 / 吉祥物:补充 Logo 的视觉元素(如中国移动 “和” 字延伸图形、京东 “Joy 狗” 吉祥物),增强视觉记忆点。
禁用与规范说明:明确视觉元素的 “不能用方式”(如 Logo 不能拉伸变形、主色不能与冲突色搭配),避免形象混乱。
2. 视觉应用系统:将 “视觉规则” 落地到具体场景;
覆盖企业与受众接触的 “所有视觉触点”,让视觉形象渗透到用户感知的每个环节,常见类别:
办公场景应用:名片、信封、信纸、文件夹、工牌、员工工服、办公环境(墙面色彩、Logo 墙、会议室装饰);
产品与包装应用:产品外观(如手机机身 Logo)、产品包装(盒、袋、标签)、产品说明书、保修卡;
营销物料应用:海报、宣传单页、画册、展架、易拉宝、广告画面(地铁 / 电梯 / 户外广告)、社交媒体头像 / 封面;
数字场景应用:官网设计(首页 Banner、导航栏)、APP 界面(图标、配色)、短视频片头片尾、电子邀请函;
线下场景应用:企业总部 / 分公司招牌、门店装修(如银行网点的 “蓝色主色调 + Logo 墙”)、展会展位设计、活动现场布置(如年会 / 发布会舞台设计)。
企业形象设计是 “从内到外、从虚到实” 的系统工程:
理念层(MI) 是 “根”,决定企业形象的 “核心内涵”;
行为层(BI) 是 “行”,将理念转化为 “可感知的行动”;
视觉层(VI) 是 “貌”,将理念与行为转化为 “可看见的符号”。三者需高度统一,才能让企业形象 “有灵魂、有行动、有面孔”,最终在受众心中建立清晰、稳定且正面的认知,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 “无形资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