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形象设计及文化景观设计是两个既独立又可联动的设计领域,前者聚焦 “品牌的视觉与精神符号构建”,后者侧重 “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落地”。两者的核心都是通过设计传递价值,但应用场景、设计维度和目标导向存在显著差异。
品牌形象设计及文化景观设计:
一、品牌形象设计:构建品牌的 “视觉身份” 与 “精神认知”;
品牌形象设计(Brand Identity Design)的核心目标是让品牌在市场中具备辨识度、记忆点和情感共鸣,通过统一的视觉符号和理念传递,让受众快速理解品牌的定位、价值和个性。其设计体系可分为 “视觉层” 和 “理念层” 两大维度,具体包含以下内容:
1. 理念层:品牌形象的 “精神内核”(设计的前提与依据)
理念层是品牌形象的 “灵魂”,决定了视觉设计的方向,避免设计沦为无意义的符号。核心包含:
品牌定位:明确品牌在市场中的位置(如 “高端母婴品牌”“平价性价比家电”)、目标受众(如 “Z 世代年轻人”“中产家庭”)、差异化优势(如 “技术领先”“情感陪伴”),是所有设计的底层逻辑。
品牌核心价值:品牌存在的终极意义(如苹果的 “创新改变生活”、星巴克的 “第三空间体验”),是品牌长期传递的核心主张。
品牌个性:品牌的 “人格化特征”(如 “年轻活泼”“沉稳专业”“文艺小众”),决定设计的风格基调(如活泼的品牌多用高饱和色彩,专业的品牌多用极简黑白灰)。
品牌 Slogan(口号):浓缩品牌价值的短句(如 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“科技以人为本”),需简洁、有传播力,与视觉设计联动强化记忆。
2. 视觉层:品牌形象的 “符号载体”(理念的可视化呈现)
视觉层是受众最直观接触的部分,需围绕理念层形成 “统一且有辨识度” 的设计系统,核心包含:
基础视觉系统(Brand Foundation):品牌视觉的 “基本规则”,是所有应用设计的 “模板”,确保不同场景下的一致性。
品牌标志(Logo):品牌的核心符号,分为文字标志(如可口可乐、华为)、图形标志(如耐克 “对勾”、苹果 “咬一口的苹果”)、组合标志(如小米 “文字 + 橙色图形”、星巴克 “文字 + 双尾海神”)。设计需满足 “简洁、独特、易识别、适配多场景”(如缩小到名片、放大到广告牌都清晰)。
标准字体:品牌专用的文字字体(如标题字体、正文字体),需与品牌个性匹配(如高端品牌常用衬线字体,年轻品牌常用无衬线字体或手写体),避免随意使用通用字体导致辨识度降低。
标准色彩系统:品牌的专属色彩(主色、辅助色、点缀色),如麦当劳的 “红 + 黄”、蒂芙尼的 “蓝”。色彩需传递品牌个性(如蓝色显专业、绿色显自然),且在所有应用中统一使用(如包装、官网、门店装修)。
辅助图形 / 视觉元素:强化品牌辨识度的补充符号,如星巴克的 “咖啡杯图案”、故宫文创的 “龙纹 / 祥云元素”,可用于包装、海报、周边等场景,避免视觉单调。
应用视觉系统(Brand Application):将基础视觉系统落地到品牌的 “所有触点”,让受众在不同场景中都能感知到统一的品牌形象。常见应用场景包括:
线下场景:门店装修(如喜茶的 “极简白色门店 + 品牌色点缀”)、招牌、员工工服、产品包装、宣传物料(海报、手册、展架)、赠品(如笔记本、帆布袋)。
线上场景:官网设计、APP 界面、社交媒体头像 / 封面、短视频片头、电商详情页。
其他场景:企业画册、名片、合同模板、车辆外观(如快递车的品牌涂装)。
二、文化景观设计:打造地域文化的 “空间叙事载体”;
文化景观设计(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)是 “景观设计” 与 “文化传承” 的结合,核心目标是通过空间设计,将地域的历史、民俗、自然特色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体验的实体空间,既满足功能需求(如休闲、游览、教育),又传递文化价值,避免 “千城一面” 的景观同质化。其设计体系围绕 “文化挖掘 - 空间落地 - 体验优化” 展开,具体包含以下内容:
1. 前期:文化调研与主题定位(设计的 “根”)
文化景观设计的核心是 “不脱离地域文化”,因此前期调研是关键,需解决 “设计什么文化”“传递什么价值” 的问题:
文化挖掘:系统梳理项目所在地的文化资源,包括:
历史文化:如古城墙、名人故居、非遗技艺(如苏州的苏绣、景德镇的陶瓷)、历史事件。
民俗文化:如传统节日(端午龙舟、中秋赏月)、地方习俗(如陕北的安塞腰鼓、云南的泼水节)、特色饮食(如成都的火锅文化)。
自然文化:如当地的地形地貌(如桂林的喀斯特、黄山的奇松怪石)、特色动植物(如熊猫、红树林)、气候特征(如江南的烟雨、西北的沙漠)。
主题定位:从挖掘的文化资源中提炼核心主题(避免 “大而全”),如 “苏州平江路 —— 江南水乡民俗体验带”“西安大唐不夜城 —— 唐文化沉浸式街区”“深圳人才公园 —— 科技与人才文化主题”,主题需清晰、有记忆点,指导后续空间设计。
2. 中期:空间设计与文化落地(将 “文化” 转化为 “空间”)
这一阶段是将文化主题转化为具体的景观元素,核心是 “功能与文化的结合”,避免只重文化符号而忽略实用价值。具体包含:
空间布局设计:根据场地地形、功能需求(如游览路线、休息区、活动区)和文化逻辑,规划空间结构,常见布局类型包括:
线性布局:如沿河流、道路的文化步道(如北京的 “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”,沿河岸串联文化雕塑、景观灯)。
节点式布局:以核心文化节点(如广场、展馆)为中心,辐射周边景观(如成都宽窄巷子,以 “宽巷 - 窄巷 - 井巷” 为核心,周边分布特色商铺、民俗展示区)。
沉浸式布局:打造全场景文化氛围(如西安大唐不夜城,从建筑风格、灯光、演员服饰到商铺业态,均围绕 “唐文化” 展开)。
文化景观元素设计(核心落地环节):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、可观赏的景观载体,常见元素包括:
文化雕塑 / 装置:如长沙橘子洲头的 “毛泽东雕像”(红色文化)、杭州西湖的 “三潭印月”(历史文化)、深圳的 “拓荒牛雕塑”(城市精神),需与环境协调,避免突兀。
建筑风格:建筑是文化景观的 “骨架”,需呼应地域文化,如江南的白墙黛瓦、闽南的骑楼、陕北的窑洞式建筑,避免使用与地域无关的 “欧式建筑”“现代玻璃幕墙” 破坏文化氛围。
植物配置:选择当地特色植物,既降低养护成本,又传递自然文化,如杭州的西湖柳、南京的法国梧桐(虽非本土,但已成为城市文化符号)、昆明的蓝花楹。
地面 / 水景设计:通过地面铺装、水景传递文化,如地面雕刻 “二十四节气” 图案、水景模拟 “江南水乡河道” 并搭配乌篷船。
标识系统:标识不仅是 “指路牌”,更是文化传递的载体,如用当地书法字体设计标识、在标识上标注文化典故(如 “此路因明代 XX 书院而得名”)。
业态与活动植入(让文化 “活” 起来):文化景观需避免 “只可远观”,通过业态和活动让受众参与其中:
业态植入:如非遗手作店(如苏州的苏绣体验店)、地方特色餐厅(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店)、文化书店(如成都的方所书店,结合地域文化选书)。
活动策划:如定期举办 “民俗文化节”(如端午赛龙舟)、“非遗技艺展演”(如皮影戏表演)、“文化讲座”(如邀请学者讲当地历史)。
3. 后期:运营与维护(确保文化长期传递)
日常维护:如定期修复破损的雕塑、更换枯萎的植物、清洁水景,避免景观 “老化” 影响体验。
文化更新:根据受众反馈和文化发展,适度更新景观元素(如新增反映城市新发展的雕塑)、调整活动内容(如结合热点举办 “国风汉服巡游”),避免文化景观 “僵化”。
三、品牌形象设计与文化景观设计的联动逻辑;
在部分场景中,两者可形成联动,实现 “品牌价值” 与 “地域文化” 的双向赋能,常见应用场景包括:
地方文旅品牌与文化景观的联动:如 “桂林山水” 文旅品牌,其品牌形象(Logo 用山水线条、色彩用青绿色)与桂林的漓江景观、阳朔西街景观深度绑定,景观成为品牌形象的 “实体展示”,品牌形象则为景观引流。
非遗品牌与文化景观的联动:如 “景德镇陶瓷” 品牌,其品牌形象(Logo 用陶瓷纹样)与景德镇的 “陶溪川文创街区”(文化景观)联动,街区内的陶瓷店铺、陶艺体验区均使用品牌视觉系统,既强化品牌辨识度,又让文化景观更有主题性。
企业品牌与文化景观的联动:如某新能源企业在总部园区设计 “绿色能源文化景观”,景观中融入企业品牌的绿色视觉系统,同时通过景观展示 “太阳能、风能” 等绿色能源技术,既传递企业品牌的 “环保理念”,又打造了有文化内涵的园区景观。
品牌形象设计:聚焦 “品牌”,核心是通过
“理念 + 视觉” 构建品牌的独特身份,让受众记住品牌、认同品牌,应用场景覆盖品牌的所有触点(线上 + 线下)。文化景观设计:聚焦 “地域”,核心是通过
“空间 + 业态 + 活动” 传递地域文化,让受众感知地域特色、参与文化体验,应用场景以实体空间(店铺、商场、办公场地、街区、公园、景区)为主。
品牌形象设计及文化景观设计的共通点:均以 “传递价值” 为核心,需通过 “符号化、场景化” 的设计让价值可感知;差异点:前者服务于 “品牌”,后者服务于 “地域”,设计维度和应用场景不同。